本质上来说,中国互联网最近十年有没有创新,数据创新不算
谢谢悟空问答的邀请!
正好被《互联网原罪》一文刷屏,里面提到:
【中国互联网其实就是一部抄袭史】
技术思想是“阿喀琉斯之踵”
1998年,新浪模仿雅虎。
1998年,QQ模仿ICQ。
2000年,百度模仿谷歌。
2003年,淘宝模仿易趣。
2009年,微博模仿Twitter。
2012年,滴滴模仿Uber。
2019年,绿洲模仿Instagram。
(思进注:支付宝模仿PayPal、抖音模仿musical.ly……)
……
如果从底层技术思想上来讲,互联网创新产品都与中国互联网企业无关。
从万维网服务连接到html超文本协议;
从数学拓扑结构的微博到Wordpress的网站插件;
从Android开放系统到Linux开源架系;
从P2P点对点到最新的区块链TPS。
这些技术思想都与中国人没有任何关系。甚至包括网络运营技术为例,Google三大技术文档: Google file system, Bigtable, MapReduce是目前互联网公司大数据业务的运营基础。
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被奉为新大神的美团网CEO王兴是“杰出代表”,他创立的人人网模仿脸书获得人生第一桶金,然后又搞了个饭否模仿twitter,如果不是因为一些特殊原因,2007年的饭否差点又取得成功,也算是模仿中的英雄楷模。
中国互联网从诞生至今,技术思想基本上都是复制国外模式,就算是阿里巴巴发展到今天,在技术上真谈不上什么贡献,不过只是一种模仿而已……
请先参阅。
顺便提一下,我是1990年来到美国留学的,头4年留学读书(换了二个专业,直到攻下第一个硕士学位),1994年以金融软件工程师为由闯入华尔街,头三年除了拼命写程序,还拼命学习金融知识,争取不断地朝金融主业转,别说“996”了,“997”、甚至“8107”(早上8时到晚上10时,一周7天)都常有,恨不得住在办公室,结果直到1997年(离开中国整整7年)才第一次回国。
记得那次在国内,在老同学的聚会上,不少老同学不停地问我美国有什么新东西,特别是去到上海张江时,好些互联网公司直言不讳让我把美国成功的互联网产品“带”回来,我们依葫芦画瓢即可……
当时还真没在意,心想这怎么可能呢。后来才渐渐地知道,中国互联网就是那样成长起来的……
最后回到问题本身,数据创新也不算,点到为止吧。
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更好的意见吗?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!
当然算,表面上看起来高大上的“无中生有”创新,究其本质而言也只是知识面的扩大。所以创新的来源大致有这么几种,一是将已有的东西换一种方式呈现;二是扩大原来的认知范围,发现新规律;三是有意拿两个不同的东西来跨界碰撞。
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新媒体内容平民化,本质上来说都是创新。
如果将一些典型应用与13亿人口嫁接算做应用创新的话,“中国互联网”本身确实就是创新。另外,互联网带来的长尾现象,充分展示了我们对于“创新者”的耐心:当下依然对新的国产手机“品牌”抱有热情。
题主类似的问题,提醒我们,需要重新评估我们的许多努力是否有益:用我们的传统文化,重新解释、演绎现代科技对世界的理解,是可能的吗?这样做为我们带来了什么?